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我國機械製造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在技術上已經落後▩✘,加上資金不足▩✘,資源短缺▩✘,以及管理體制和周圍環境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改進和完善▩✘,這些都給我們迅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帶來極大的困難↟◕。
機械製造業是製造業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使用者創造和提供機械產品的行業▩✘,包括機械產品的開發▩↟、設計▩↟、製造▩↟、流通▩↟、和售後服務全過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械製造工業技術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
我國機械製造行業發展現狀
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行業,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整體水平,起步早,但發展又最令人擔憂,比如現在中國的汽車工業相比機械製造業來說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生產效率都要高得多,當然這也是因為機械行業的特性起了決定性的因素↟◕。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我國機械製造業的振興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當今,製造業的世界格局已經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歐▩↟、亞▩↟、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形成,世界經濟重心開始向亞洲轉移已出現徵兆,製造業的產品結構▩↟、生產模式也在迅速變革之中↟◕。所有這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們應該正視現實,面對挑戰,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以振興和發展中國的機械製造業為己任,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以使我國的機械製造業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透過中國製造看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現狀↟◕。近中國製造的身影已無處不在↟◕。我國以機械▩↟、汽車等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沒有機械等重工業的發展▩✘,生產各類消費產品的輕工業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產工具▩✘,中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裝備製造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更加凸現了機械裝備製造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載體在推動整個社會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
作為國民經濟增長和技術升級的原動力▩✘,機械工業將伴隨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共同進步▩✘,並充分體現先進製造技術向智慧化▩↟、柔性化▩↟、網路化▩↟、精密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方向發展的總趨勢和時代特徵↟◕。更在於裝備製造業為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供重要的物質技術▩✘,是經濟高階化不可或缺的戰略性產業↟◕。即使是邁進“資訊化社會”的工業化國家▩✘,也無不高度重視機械製造業的發展↟◕。
1基礎裝置
在機械製造業中▩✘,機床▩↟、刀具▩↟、夾具▩↟、檢測儀器等裝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加工水平↟◕。而許多關鍵零部件我國還不能自己生產製造▩✘,完全依賴進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機械製造業的發展↟◕。
2製造工藝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技術▩↟、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運用到機械製造行業中↟◕。工業發達國家較廣泛的採用高精密加工▩↟、精細加工▩↟、微細加工▩↟、微型機械和微米/奈米技術▩↟、鐳射加工技術▩↟、電磁加工技術▩↟、超塑加工技術以及複合加工技術等新型加工方法↟◕。
3自動化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機械製造業的自動化技術程度進一步提高↟◕。工業發達國家普遍採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及柔性製造單元(FMC)▩↟、柔性製造系統(FMS)▩↟、計算機整合製造系統(CIMS)▩✘,實現了柔性自動化▩↟、智慧化▩↟、整合化↟◕。 生產管理↟◕。工業發達國家廣泛採用計算機管理▩✘,重視組織和管理體制▩↟、生產模式的更新發展▩✘,推出了準時生產(JIT)▩↟、敏捷製造(AM)▩↟、精益生產(LP)▩↟、並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術↟◕。
4核心技術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我國引進了不少國外的先進裝置卻並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企業不僅缺乏核心技術▩✘,而且存在創新能力薄弱▩✘,而創新能力薄弱又導致我們在別人後邊亦步亦趨▩✘,從而很難掌握核心技術↟◕。
5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
科技投入佔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費低效並存↟◕。我國曆史上科技投入佔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後逐年下降, 到1998年為0.69%▩✘,2000年以後有所回升, 到2004年為1.23%▩✘,而創新型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一比重一般在2%以上↟◕。
6自主創新及人才培養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差, 產品開發週期較長↟◕。在我國▩✘,中小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走的還是低成本工業控制自動化的道路↟◕。人才是自主創新的核心▩✘,而我國卻沒有拔尖創新 人才↟◕。這充分體現在₪·↟◕☁:高層次人才嚴重不足,技術創新缺乏動力↟◕。 高精尖技術的開發相對薄弱↟◕。高精尖技術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從統計資料看▩✘,裝備製造業在“中國製造”中佔有相當比重▩✘,而百強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代表“中國製造”↟◕。2008年度機械工業百強企業(不含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總計9305.7億元▩✘,為2003年第一屆排序時3236.25億元的2.87倍▩✘,平均年增23.5%;2008年汽車工業大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14163.3億元▩✘,為2003年5514億元的2.57倍▩✘,平均年增20.8%↟◕。
這些資料反映了中國機械▩↟、汽車工業大型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同時▩✘,以機械▩↟、汽車等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為各類輕工業提供生產資料▩↟、促進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同時▩✘,也發揮自身的叢集效應和領跑效應▩✘,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是製造大國卻不是製造強國▩✘,是機械大國卻不是機械強國↟◕。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敏及柔性化生產↟◕。經營規模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表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每年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機械百強▩↟、汽車30強企業進行釋出▩✘,一方面是希望社會各界對我國機械▩↟、汽車工業的發展有一個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入選的企業能夠認清自己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比學趕超▩✘,帶領行業向著更高▩↟、更遠的未來前進▩✘,促進中國由“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轉變↟◕。產品高技術化↟◕。
先進的裝備製造業是高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相關產業技術升級和發展的重要依託↟◕。
進入年代▩✘,隨著資訊裝備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機器人技術▩↟、先進的發電和輸配電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新型材料技術和新型生物▩↟、環保裝備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機械產品不斷高技術化▩✘,其高新技術含量已成為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服務個性化↟◕。為適應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化的使用者要求▩✘,先進的製造企業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等資訊▩✘,並將其綜合應用於產品設計▩↟、生產▩↟、管理▩↟、銷售▩↟、使用▩↟、服務乃至回收的全過程▩✘,以化生產使得壟斷性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和市場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機械製造業作為一個傳統的領域已經發展了很多年▩✘,積累了不少理論和實踐經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個方面的個性化需求愈加強烈↟◕。作為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並已成為基礎工業的機械製造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行業▩✘,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整體水平現在中國已經是一個製造大國▩✘,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但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不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少▩✘,而且製造技術及工藝落後▩✘,結構不夠合理▩✘,技術創新能力落後▩✘,以及在先進製造技術和生產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